蒋介石的用人之道:你越没本事,我越要重用你
“老板宁肯把江山搭进去,也要保住听话的草包”——看完蒋介石1948年10月15日那句“刘虽非将才,然其忠心可嘉”,我脑子里嗡的一声:原来打输淮海,不是战术问题,是人事死结。
“老板宁肯把江山搭进去,也要保住听话的草包”——看完蒋介石1948年10月15日那句“刘虽非将才,然其忠心可嘉”,我脑子里嗡的一声:原来打输淮海,不是战术问题,是人事死结。
翻阅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珍藏的蒋介石日记,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。
1949年3月24号,南京近郊出了件大事蒋介石的“御林军”,也就是第45军97师,在师长王晏清带领下宣布起义,要投奔人民解放军。
这三个原则中,只有第三个有点“虚”,几乎完全靠老蒋的自我感觉,因此到解放战争时期,老蒋最信任的前五个人就是陈诚、胡宗南、汤恩伯、杜聿明、周至柔。
半夜,枪声一响,蒋介石从梦里惊坐起。他本能地去摸枕头下的枪,结果摸了个空卫兵早就把子弹卸了。他成了个光杆司令,被囚禁在华清池。
1938年6月的武汉,空气湿热得让人喘不过气。日军飞机每天都在上空盘旋,汉口机场的跑道被炸得坑坑洼洼。中国空军的飞行员们驾驶着破旧的战机,在燃油短缺的情况下顽强抵抗。
谁会想到,曾经黄埔同期的两位将领,后来站在了战场的两端,还能彼此牵挂到老?一份同窗情谊,有时候,比金银还结实些。这里说的是陈赓与王耀武,一个终身不改立场,一个几经波折,命途也算是难以预料。全程没有诗意,只有刀光与人心!
在国共斗争最激烈的年代,周恩来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,蒋介石曾多次动过杀心,却始终未敢下手。直到台湾时期,老蒋在日记中吐露真相:“若除周恩来,黄埔系必离心,党内必大乱!”这位掌控生杀大权的“领袖”,究竟在忌惮什么?本文结合史料与蒋介石日记,为您揭开这段惊心动魄
1931年11月29日深夜,南京城东的麒麟门外,一道枪声划破寂静。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应声倒地,这位年仅36岁的革命家就此陨落。杀害他的,正是昔日的革命战友蒋介石。这一事件震惊全国,鲁迅曾悲愤写道:"演达死了,他那富于理想而又勇于实践的精神,是和现在的一年,不
最近影视热播剧《浴血荣光》不断刷新观看热度。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后,余洒度迅速换了一副嘴脸,跟教员对着干,而他之所以迅速跟教员“对着干”,并非单纯因为悲痛或意见不合,而是权力结构失衡、路线冲突与个人野心叠加的结果。
国民党那些年,里面的“门道”比北京的胡同还要绕。说是一个党,但谁不知道,实际就是一群各拉各的牛,这帮人明里暗里拉帮结派,从老蒋身边的黄埔军校那波,到互相恩怨的CC系、政学系,什么宋子文、孔祥熙、何应钦、陈诚,各人都在搞自己的“自留地”。在这种圈子里混,谁胆子小
孙立人将军(19001990)是国民党军队中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,被誉为“东方隆美尔”。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赫赫,尤其是在缅甸战场表现出色。然而却在1955年被蒋介石以“纵容部属武装叛乱”、“密谋犯上”等罪名革除职务,遭软禁长达33年,直至1988年才恢复自由。
老蒋这个人,向来心狠手辣:军阀说杀就杀,元老说关就关,可偏偏对长期在国民党核心区“转悠”的周恩来无可奈何。
提到国民党军队抗日,有人张嘴就是正面战场阵亡了300多万,几秒钟就能查出来的数字,为什么要刻意夸大?无非是伤亡数字不足以达到他们的目的,有人有个奇怪的逻辑,死的越多功劳才越大,对于国民政府认定的132万这个阵亡数字,肯定是相当不满意。